最好让别人去犯的一些行为错误
最近刚翻完了被安利了很久的《明智行动的艺术》,里面提到了一些我们生活工作中容易出现的行为错误,有些问题还是挺一针见血的。再加上春节前后这半个月公司没有那么多进度要赶,自己也得以从忙碌的工作中停下来想了想过去一年身边的人和事,感悟还是挺多的。今天就把两者结合起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专业偏见
专业偏见说的就是我们会试图用自己专业领域的思维模式去解决所有问题。比如外科医生希望每个医学问题都通过外科手术来解决,尽管用更保守的治疗方法就可以治好。
在生活工作中,我们也经常会出现类似的情况。比如,写工作总结的时候,设计师总是喜欢做一份精美的PPT,甚至恨不得每一页PPT都是在PS中精心调整过的,而其实领导想看的不过就是一份普普通通的word文档。这就是典型的专业偏见。
还有,经常会听到一些同行将自己公司产品的低用户量、低活跃度归咎于老板不重视设计,如果设计得以重视,肯定可以改变现状。这里的专业偏见就是企图让设计成为主导去解决产品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的出现可能是技术的原因,运营的原因甚至产品方向的原因,设计只占了其中一小部分。在产品发展阶段的初期以及中期,设计更多的是辅助而非主导。
所以,多了解一些自身专业领域之外的知识,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看问题会更加全面。比如了解一些经济领域的知识,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就会多一层成本收益的考虑。相信下次别人让你帮忙调整一下简历的排版,你就不会再打开PS了。
劳力辩证现象
劳力辩证现象是指在一件事上花费了很多时间,下了很多功夫,就会对这件事的结果报以很高的期望。但我们知道,并不是每件事你努力了就一定会达到你期望的目标。我们常常还会被不理想的结果困扰,从而影响下一次的努力,这也正是劳力辩证现象的危害。
在我刚参加海盐社的时候,总是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写文章,但刚开始发在公众号的几篇文章无论是阅读量还是点赞数都不是很高。当时确实跟我的期望差了一大截,也是有些低落。后来慢慢地调整心态,一篇不行就再写下一篇,而不是沦陷在上一篇的失望中。
长期海盐社的小伙伴肯定知道,我在去年的时候,掉线过半年时间。那段时间,我们公司的产品线从2条扩大到5条,但是却没有增派新的人手,我选择放弃海盐社,相当于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费在了公司的业务上。虽然在选择的时候,不是冲着回报去的,但在花费了几乎全部的精力之后,还是有所期望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去年一年的经济不景气,所以最后公司并没有给予额外的回报。而这一次相比于第一次发文后的那种低落,显然要清醒冷静多了,执迷过去也无法改变现状不是~
所以,了解了劳力辩证现象,便可以强迫自己更加清醒。即使投入很多精力,也不要抱有过高的期望,平常心地去看待每一种结果,说不定还有意外惊喜呢。
计划谬误
计划谬误指的是,尽管你知道制定计划时的假设都过于乐观,而你却依然相信可以按时保质保量地完成。
这个问题其实还是困扰了我很久的,特别是在刚踏入互联网行业的时候,很多公司都推崇快速迭代的产品思路,我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为拖后腿的那个环节,所以在制定工作排期时会把话说得特别满,正常5天的工作我都只排3天,再加上设计师都有毛病“完美主义”,最后常常都是延期完成。更为严重的是,还不记教训,下一次还是无法准确的预估工作量。
其实长此以往,就会给人留下不靠谱的印象。一是经常延期,二就是有了一定的工作却还无法准确预估工作时间。特别是第二点,对已经有3年左右工作的小伙伴来说是很致命的,会让人觉得你以前的经历都是在“混”。
所以,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应该多参考参考之前类似的情况。如果是第一次做,可以请教下别人过往的,切不可不做功课就在领导面前拍胸脯、打包票,最后害的是自己。
拖延症
新的一年,是不是又立下了很多flag?去年的那些flag都实现了吗?是不是在期望着那些flag会自己完成?其实大家都知道自己有拖延症,也想避免拖延症。
首先,得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是自我控制力并不能持续很久。意志力就像电池,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被消耗完了,那么应对之后的挑战就不够了,它需要放松,需要充电。所看到的那些减肥成功、写出长篇小说的案例并不是一口气完成的。有了这个认识之后,就可以勇敢的迈出第一步了,不会被付出和收获之间的这条鸿沟所吓住了。
然后,将大目标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甚至可以细分到每天的目标。阶段性的一点点完成小目标,最后自然就完成大目标了。比如要花一周的时间来完成一篇分享,我往往是先列出提纲,再找案例,接着写前言,最后补充案例说明,每个小目标看起来都触手可及,拖延症自然就跑远远的了。
虚假同感偏差
虚假同感偏差指的是,我们倾向于高估自己和他人的一致性,我们相信其他人的想法与感受和自己的都一样。
这个大家接触的就比较多了,产品经理往往坚信他们设计的产品就是用户想要的,设计师往往认为自己挖空心思做出来的完美作品一定是符合大众审美的,程序员往往认为用户应该分得清什么是网络问题,什么是软件问题……更有甚者,会把持有不同意见的人认定为“不是很正常”。
显然,这种思维是错误的。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都是不尽相同的,自然因此而产生的想法、观念也是不同的。有时候,我们无法理解需求方那在我们看来“糟糕”的审美,其实不难理解,毕竟他们每天面对的可不是Dribbble和Behance。在他们的审美之上,加一点我们认为美的东西,来慢慢提高他们的审美水平。
你要认识到你对事物的观点不是被普遍认同的,而且你还应该理解和你想的不一样的人并不是白痴。不要先去怀疑别人,而是应该先怀疑自己。
信息偏倚
信息偏倚指的是,错误地认为掌握的信息越多,就能做出越好的决定。
这个其实是最近生活上遇到的一个事给我的启发,四月份要出去玩一趟,需要订住宿。我已经往心愿单里添加完所有我满意的选择后,却发现女朋友一个都还没选好……然后我偷偷瞄了眼,发现她除了筛选了目的地,其他没有任何条件,这跟大海捞针有什么区别吗……
我们在去获取信息之前,首先要辨别需要哪些信息,然后带有目的性地去获取这些信息,中途避免被无效信息干扰。比如找酒店,如果很在意舒适度、卫生情况以及附近交通商圈就重点去比较这些信息,而不是被是否停车场或者是否提供早餐这些信息干扰。(当然,这一段可没敢和女朋友说,不然到时候剩一个人去玩就尴尬了……手动狗头)
说到这个,不得不提有时候我们找参考,明明是要找一个弹窗的设计参考,然后在浏览素材网站的时候,就沉迷在这“花花世界”中“无法自拨”了,最后浪费了很多时间,还是没有找到满意的参考。其实这里面一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浏览对我们无用的信息,比如其他好看的界面或者素材。
扯远了~
所以,并不是掌握越多的信息就能做出越好的决定,我们要甄别哪些是有价值的信息,哪些是无用的信息。两个人出去玩,你看28人间的青旅是几个意思?
最后
最后,还是要安利大家《明智行动的艺术》这本书,里面一共有52个常见的思维错误,上面几个只是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几点。相信大家在读完之后,也会有一些给你们留下较深的印象,欢迎大家来留言区交流讨论啊~
参考引文:
《明智行动的艺术》——(德)罗尔夫·多贝里 著;刘菲菲 译.
中信出版集团.2016年8月第2版.
题图摄影:NeONBRAND
图片授权基于:Unsplash.com的CC0协议
海盐社(公众号)
作者: 海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