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帝国时代」论如何自学成为 UX Design
从 2016 年 6 月 1 日至今已在公众号发表百余篇文章,本想在这个月一号写一篇两年心得,想想罢了。
那时候追求名利,成熟后却迷恋平庸,在寻找,抉择,背离之后,还能一如既往的专注于设计,这或许也是一种勇气。现在不会太纠结于当下,也不会过于忧虑未来,如今,能学到一点新的知识,就能开心好半天,很享受这种单纯的快乐。
下面进入译文。
你知道帝国时代(AoE)吗?
对于那些从未听说过的人来说,AoE 是一款实时策略游戏,它的第一个版本于 1997 年发布。如果有机会,你也可以玩玩。
游戏的开始是这样的,玩家开始以最小的能见度探索大型地图。 然后开始收集原材料,建立事物,发展,制定征服疆土的策略,并捍卫自己的领土。 就跟现实中的你面对这个未知的世界一样。
图中这些穿蓝色裤衩的农民就是我的初始资源,我的任务就是发现新的领土并打造我的帝国。
我毕业于广告系,但在过去的十年中我从事过不同领域的工作。 包括外贸,摄影和美食,中间还涉及过游戏,AoE 就是我当时接触到的游戏之一。
这些经历将我带到了我不久前才发现的领域:UX Design。 因此,我决定「放下一切」,成为一名 UX 设计师,致力于做出一些有用且令人愉快的东西。 除了明确专注于让我快乐的职业之外,我的希望是离开这个国家,去更大的平台研究我的专业技能,并创建一个环境优异的家庭。
于是我发现,生活才是世界上最有趣的游戏。但 30 岁后再从零开始却并不好玩。 因为我还有公司,妻子,朋友,房子和债款。
打破这片舒适区会带来恐惧、焦虑,但也可能是更多的惊喜、快乐。用户体验设计就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术语,在知识分散的时代,已经很少有传统的培训课程能激发人们对于学习的兴趣。然后,我只能进行自学,这更让人痛苦。
不知道如何开始,才是起步阶段的难点。如果你已经到了一定的年纪,就更会知道时间已经耗费不起。但是,收集原材料(木头、石头、黄金)是建造任何东西的基础。
所以我打开了一张新地图,重新开始规划:探索领土(入门该领域),收集原材料(找学习资源),构建事物(学习总结),发展(10000 小时定律),概述战略(输出成果)。 就像在 AoE 中一样。
一开始,我在 Google 上搜索用户体验设计相关名词,阅读看到的所有内容,此时我并不担心被这么多新的、分散的信息所困扰。 我没有过滤任何东西,完全将其吸收。
经过几次研究之后,我开始确定哪些是用户体验领域里最基本的书籍,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最好的博客,电台等等。然后我的地图变得清晰了,我开始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 了解 UX 世界的行话术语,表达方式,应用和设计准则。
我还开始准备和该领域的某些人交流。我去联系自己崇拜的 UX 设计师,去学习、模仿,让自己先成为他,甚至超越他。这是我认为在这次的学习旅途中最有趣的一点。
与这些人接触时,一定要有耐心,如果表现出对技巧和知识的渴望是紧迫的,就会留下不好的印象。与任何你钦佩的人谈话并评论他的输出是一件很酷的事,你能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不少东西。但单向关系非常脆弱,如果你没有什么可以提供并输出与之探讨的,那么这份关系就难以良好的保持下去。所以一定要学会提问。
正是在这些对话中,我学到了很多东西!
就是这样,从一边到另一边踱步,探索地图中出现在我面前的未知区域,这让我更清楚地了解到 UX 是什么,并解决了许多学习中所残留的问题。
在与许多人交谈,阅读大量书籍,花费数小时浏览网络上的大量内容后,就是时候深入挖掘了,了解更多知识并建立坚实的基础。
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学习的群体,这会迫使我思考输出物的设计是否合理,包括我自己对所呈现内容的回应,与所有人探讨。
我还找到了一个在线交互论坛,内容包括视频,文本和图像,在里面可以与许多专业人士进行互动,这让我获益良多。同时,我从无数的 UX 市场软件中选择了一个来学习。嗯,我选择了 Adobe XD,尽管我知道已经有了诸如 Sketch 这样更好的选择。但软件并不妨碍我成为一名专业的 UX Design。
从一开始对网络资料的海量阅读,到收集入门资料并学习,再到与专业人士的单独交流,以及群体的互助。我解决了曾经困扰着我的许多问题,且在知识总结方面建立了相当可观的输出物,同时我还可以在用户体验领域进行广泛的交流。
其中最重要的技巧还是写。 无论是建议还是问题总是受欢迎的,你可以问出你的问题,也能对他人的问题进行解答,这会让你的成长实行质的飞越。
最后,如果你也是正在自学成长的设计师,希望我的经历能帮助到你。
小结
本周翻译的是我在 Medium 上刷到的一篇关于国外设计师自学 UX 的文章,但内容是由葡萄牙文写成的,所以在初读原文时,还以为这是一篇关于「帝国时代(AoE)」的交互解析文,后来通过 Airbnb 的好友 Gavin 的解读才知道,原来这是一篇自学 UX 设计的成长类文章,只不过是拿了 AoE 在开头做了个引子,而且文章本身写得很概念,所以译这篇文章,真是很考验文字功底,索性试试。
而我之所以译这篇「写得一般的」文章,是因为我读到了文章之外更有价值的东西:国外设计师的成长路径和国内设计师的不同之处在于,国外设计师更习惯于从外界汲取知识的同时,加入自己独立思考出来的元素,最后再沉淀成适合自己的营养。而这种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不断给予自我暗示和指导的方式,我觉得是另外一种升华过的「因材施教」吧。
我说这些,并不是想批判无法专注于设计,且无能力自我成长的设计师,而是感叹他人的强大。毕竟,世界上总有追不上的人,所以,专注于自己的节奏跑吧。
谢谢阅读:)
END.
呆呆U理
作者:呆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