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存图怎么去水印(豆瓣可以看别人发过的帖子吗)
日前针对“豆瓣在页面中添加了隐藏水印,涉嫌侵犯用户隐私”一事,官方回应称,“这是小组内容防搬运的新功能,组长可小组管理中选择开启或关闭。”
据悉,用户在打开“小组内容防搬运设置按钮”后,小组内容的截图中将自动生成包含用户ID、被截图帖子ID、截图时间在内的隐藏水印。而已开启该功能的小组,在相关帖子下方则还能够看到“内容出自该小组,该小组已开启防搬运功能”的提示。
不过根据此前网传的截图显示,豆瓣这一隐藏水印信息中由于明文包括了用户uid、tid,以及带时区的完整时间戳,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侵犯了用户的隐私。随后就有消息显示,豆瓣已对这一隐藏水印信息已进行修改,目前自动生成的水印已经过了加密处理。
尽管在此事中不难看出,豆瓣方面对于隐藏水印的处理较为草率,并未考虑到用户信息的泄露问题。但其所宣称的“盲水印”功能,也确实能够起到版权保护、用户识别、防止图像被篡改等作用,对于未经授权的内容搬运问题也有着一定的遏制作用。
而至于豆瓣方面为何会如此忌讳内容搬运行为,外界认为可能与被戏称为“谣言发散地”、“养活微博一片营销号”的豆瓣娱乐小组有着不小的关联性。
事实上在互联网行业中,“内容搬运”行为已经存在了许久的。例如豆瓣、微博、小红书、抖音等平台会在用户保存/搬运内容时自动为图片或视频打上水印,而用户也可以在发布内容前就选择是否打水印,这其实也是对于用户所发内容的一种“署名”方式。
然而,目前为了牟利的专业搬运团队,显然并不太可能主动向原创作者申请授权,甚至还会剪切、涂抹、消除原内容中的水印。如今在问答平台及微信小程序等平台进行搜索,也不难发现类似“去水印小工具”以及“搬运技巧”的分享。
那么各大内容平台除了数字水印外,对于非法牟利性质的内容搬运一直都没有找到解决方法吗?从目前来看,的确还没有。尽管各平台都早已明示,“未经他人允许,不得擅自转载”,并建立了相应的处理机制,但无论是通过技术识别、还是违规后的相应处罚方面,目前还远不能称得上完善。
但面对这样的版权保护困境,也并非所有平台都会选择“视若无睹”。早在2016年,微博粉丝量超过500万的@知乎大神 由于未经许可擅自转载“知乎”中的相关内容,并以搬运这类内容吸引流量及广告商赚取收入,被知乎方面以侵害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诉至法院。
尽管最终知乎在2019年胜诉,但最后法院仅判决两名被告共同赔偿其经济损失8000元。同时在庭审中,被告也反复以“涉案文章均已删除”、“转载基于非商业目的使用”,以及“以显著位置注明作者信息”等理由辩驳。而作为原告方的知乎,却耗时了近2个月取证立案,并时隔3年才获得了最终的判决结果。
但无论如何,作为国内首次由互联网信息平台代表用户发起的跨平台版权诉讼案件,此事对于内容搬运行为也起到了一定的警示作用。
但不管是添加数字水印、利用脱敏算法、还是诉诸法律等,现阶段都还很难能够真正解决内容搬运这一难题。而对于“内容搬运”的界限究竟在哪里,目前行业中也存在着诸多的观点。
不可否认的是,未经授权的一切内容的搬运都涉嫌违法。但事实上互联网从创立之初,例如海外市场的谷歌和雅虎等网站,最初也同样是内容搬运/聚集的一份子,并将传统媒体的相关内容搬至网络中。而即便是如今几乎草木皆兵“防搬运”的豆瓣,其有同样也许多整合贴的内容也是由天涯、猫扑等论坛迁移而来。
从传播的角度来看,其实内容搬运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各平台内容的互通,而在如今移动互联网时代各大APP几乎成为了孤岛的情况下,有专门的搬运账号来传播内容也为平台本身起到了一定的积累流量作用。因此站在平台的角度上,“纵容搬运、事后补救”也逐步成为了一种常态,毕竟平台也需要更多的优质内容留存。
此前,目前也有一些账号选择了搬运海外相关网站中的内容,例如Instagram、YouTube、Twitter等,并且优质的内容搬运者也会为其加上恰到好处的翻译。显然,这其实也为用户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内容选择。
但这些内容搬运的前提,则需要是在获得了原创内容作者授权的基础上。而文字内容的“洗稿”、视频创意的“借鉴”,以及设计理念的“雷同”,与“授权”搬运还有着极大的区别。
然而对于浏览内容的用户而言,其实大多数时候并不会去质疑内容的来源。但随着《著作权法》对著作权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未来关于内容搬运的界定势必也将会越来越清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