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s与pow的区别(pow和pos机制的区别)
我们都知道区块链是新兴的技术,是去中心化的,没有中心记账节点的,所以需要对账本达成共识。共识机制是区块链的核心技术,当区块链技术越来越多应用于现实,共识机制也在不断的改进,目前的共识机制主要有三种,常被人挂在嘴边的POW、POS、DPOS正是共识机制的核心概念。
POW:Proof of Work/工作量证明
在POW共识机制里,获得多少货币,取决于挖矿贡献的工作量。你拥有的算力越多,获得的币也就越多,可谓是“多劳多得”的典型代表。我们常常将POW共识机制形象地称为“挖矿”,正是在POW的不断刺激之下,参与到比特币挖矿的矿工们不断通过竞争生成新区块,不断更新着比特币公有链上的分布式账本,也不断维系稳固着比特币系统的运行。但无奈的是,挖矿却要耗费现实世界中大量的电能能源,这也一直成为了POW的广受诟病之处。
简单来说,POW就是“按劳分配”,一个矿工付出多少工作量,他就能获得多少报酬,这是人类千百年社会以来最为公平的分配方式。可是,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枯竭,我们也不得不尝试着开发新的共识机制。POS(权益证明)就趁着这个风口应运而生。
POS:Proof of Stake/权益证明
POS共识机制是一种根据持有人持有货币的量和时间进行利息分配的制度。POS机制最核心的逻辑就是谁持有币,谁就有网络的控制权;谁持有币的时间越长,谁挖到币的概率越大。
这种运行模式的目的在于让链上所谓的“权益持有者”来代替POW里的矿工,以“权益所有”代替“挖矿”。没有了挖矿过程,也就意味着解决了POW能源消耗的问题。自创世区块就明确写下股权分配比例,再通过转让、交易等方式,逐步分散到用户手里,以“利息”的制度,从而实现对节点的奖励。但POS机制的全节点使区块确认的效率提不起来,且时间越长,马太效应越明显——即持有币越多的人会获得更多的币奖励,从而加大贫富差距,最终产生超过50%的中心化节点,被动演化为非预期的中心化的结果。
DPOS:Delegated Proof of Stake/委托权益证明
DPOS共识机制是基于POW及POS的基础上,出现的一种基于投票选举的共识算法。在DPOS共识制度下,持币人根据手中持有的代币投票选出一定数量的代表,来负责生产区块和运营网络。如果生产者不称职,就有随时有可能被投票出局;而持币者也可以随时通过投票更换这些代表,以维系链上系统的“长久纯洁性”。
DPOS的优势就在于能将维系网络运行的能源消耗降到最低,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来管理整个链上的运行,这就很大程度上解决了POW的能源耗损问题。同时,更加“去中心化”的管理方式,将区块链网络运行的决定权分散到全网的各个节点手中,这就很大程度上避免了POS容易出现的被庄家操纵的“控股”现象。DPOS共识机制的出现,将通过实施区块链上的“民主”来对抗“中心化”所产生的负面效应,用被公选的“弱中心化”的方式来提高全网运维的效率。
简单来说,这三种共识机制具备以下特点:
POW(工作量证明):安全、去中心化,去信任化;但速度低,共识时间长,耗能大;
POS(权益证明):共识时间短,耗能小;但效率低下,易产生马太效应,带来中心化;
DPOS(委托权益证明):出块时间很短,效率相对更高。
通过三种共识机制的对比,我们发现DPOS似乎更符合区块链技术时代发展的需求。然而,存在即合理,我们不能标榜每一种共识算法的未来发展价值,它们都具备各自不可替代的时代意义。无论在技术上,还是业务上,我们都应该更客观理性地进行全面分析,而这一切都还尚需时间给我们答案。
(作者:区块链追踪,内容来自链得得内容开放平台“得得号”;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链得得官方立场)